文/郭云慎
近日,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吸收網民對“十五五”規(guī)劃編制工作意見建議作出重要指示,強調要“廣泛深入察民情、聽民聲、匯民智”,字字鏗鏘,飽含人民至上的深沉力量。此次網絡征求意見活動,僅用一月就收集到311.3萬條建言,這些“沾泥土、帶露珠、冒熱氣”的“金點子”,織就了一幅“萬家燈火匯星河”的壯闊圖景。
“問計于網”彰顯民主新高度?!爸萋┱咴谟钕?,知政失者在草野?!睆摹笆奈濉币?guī)劃首次網絡問策收獲101.8萬條建言,到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征集854.2萬條建議,再到今日“十五五”規(guī)劃再掀熱潮,“鍵盤上的民意”讓“人人皆可獻策”升華為“人人共享善治”。湘鄉(xiāng)八旬老人手寫200字建議催生地方立法,內蒙古村干部“云帆”一條留言撬動國家養(yǎng)老政策變革,這些鮮活案例證明,民主不是裝飾品,網絡亦非留言板,而是直抵民心的治理通道。當碎片化靈感熔鑄成“系統(tǒng)集成”的制度設計,“人民江山”四字便有了最滾燙的注腳。
“匯智于鍵”淬煉治理新維度。當前基層規(guī)劃中存在“紙上畫畫、墻上掛掛”的形式主義與目標需求脫節(jié)問題。破解之道何在?以網民海量數據為鏡,照見最真實的治理盲區(qū);以跨界智慧為尺,丈量最精準的政策靶心。要精準把脈民生痛點,如跨省協(xié)同生育支持、候鳥家庭賬戶等提案,直擊人口流動與公共服務錯配的軟肋;還要全力暢通發(fā)展梗阻,如少數民族語言智能翻譯設備、電子獻血證等建議,期望以技術杠桿撬動制度性壁壘。當311.3萬條意見從“屏上民生”化作“案頭政事”,治理便從“閉門造車”躍升為“眾籌創(chuàng)新”,中國式現代化的齒輪也因此咬合得更緊、運轉得更暢。
“聚力于民”澎湃奮進新動能。人民的信心就是國家奮進的力量。從大學生“腦洞大開”的科創(chuàng)構想,到老農“接地氣”的鄉(xiāng)村振興妙招,每條建言都是社會活力的“火星子”,匯聚成驅動中國破浪前行的“推進器”。尤其要看到,在外部環(huán)境風高浪急、新舊動能轉換攻堅的今天,“凝聚共識”比金子更加珍貴。一場貫穿960多萬平方公里的“頭腦風暴”已然掀起。在方向上,錨定“中國式現代化”這個目標,從“人口規(guī)模巨大”要求公共服務精準適配,到“共同富裕”呼喚就業(yè)與收入雙提升;在方法上,踐行“系統(tǒng)觀念”,統(tǒng)籌好安全與發(fā)展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,杜絕“一哄而上追高新”,警惕“收縮城市硬擴張”。當億萬網民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、智往一處謀,從“鍵對鍵”到“心連心”,這正是將制度優(yōu)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終極密碼。
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。國家大計的“每一頁”,都寫著百姓生活的“每一幀”;民族復興的“每一程”,都映照著萬家燈火的“每一盞”。鍵盤的敲擊聲、思想的碰撞聲、奮進的腳步聲交織成的時代強音,正是“十五五”最動聽的序曲,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磅礴的回響。